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是供销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更是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实力保障。淮南市供销社在深入推进综合改革过程中,勇于责任担当,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加强社有资产监督管理,建立适应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社有资产经营监管体系,创新社有资产监管机制,有效防止社有资产流失,提高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率,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今后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功能、促进供销合作事业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过去社有资产监管存在一些问题
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是指供销合作社控制并拥有的各种形式的资产,供销合作社对企业的各种形式的投资和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以及依法认定为供销合作社所有的其它权益。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是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的总称。历史上,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和政策依据,社有资产有的被地方政府平调,有的被量化分掉,有的被随意处置或侵占。同时,社有资产监管也存在社有企业业务经营不正常、资产闲置分散、盘活资产以存量换增量难度大、产权明晰困难、资产收益分配使用不当等问题,稍有不慎,不仅会造成社有资产流失,还会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改进社有资产监管主要做法
1、创新机制,规范运作,加强社有资产监管。一是建立资产管理平台。进一步做好清产核资、完善资产台帐,建立健全资产管理有偿使用等各项制度。积极盘活存量资产,开发低效资产,认真做好资产的经营开发和管理工作,确保社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建立资产运营平台。严格按照社党委决策规范运作,做好投资、项目、股权管理,切实履行出资人职责。进一步整合系统资源,加强联合合作,在园区建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行业上加大投入,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本级经济实力。三是建立资金管理平台。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建立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研究探索资本运营的有效途径,提高资本收益。
2、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针对现有职工年龄老化、观念陈旧、人才匮乏等情况,要用市场化的机制,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选聘人才,激励人才,优化监管队伍结构。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与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各类经营管理人才选配充实到监管队伍和重要岗位,最大限度地破除制约供销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促进监管工作制度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审计监督、绩效考核、责任追究等各项制度。坚持重大项目论证充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加强日常管理,通过会议、约谈及现场实地检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资产监管及租赁情况,同时加大资产管理的宣传力度,增强留守处人员对管好用好社有资产的意识。每年年底,对各留守处年度社有资产监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考核,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4、科学设置,严格监督,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筑牢企业内部监督、出资人监督、专项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道防线”,高举决策问责、监督问责“两把利剑”,坚决遏制侵吞、贪污、挥霍等造成社有资产流失的腐败现象。一是强化审计监督。把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审计的“体检诊断”功能,及时发现和揭示企业运行、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隐患,及时处理审计披露的各种问题,防范风险和社有资产流失。二是强化效能监督。建立以盈利能力为核心的科学奖惩机制,合理区分资产收益、经营收益、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外收入的考核比重,科学制定经济目标任务和考核办法,切实加强考核管理,绩效管理,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业转型发展。三是强化廉政监督。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纪律、违规操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的严格追究责任。四是强化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大社务公开、党务公开力度。在资产经营、处置、项目投资建设,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上,给广大干部职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公正。
5、注重顶层设计,加强分类指导,不断增强监管的协调性。一是适时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社有资产、投资企业、项目建设监管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特点,强化监管体系,规范监管程序,明确监管目标,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进一步完善“新网工程”项目实施操作指南。从项目建立,申报、推荐、审计、评定到资金使用、检查、效益评估等,明确操作办法,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监管责任,阳光操作,公平公正,真正把“新网工程”建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廉洁工程”。
6、切实加强社有资产监管的组织领导。准确把握投资方向,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壮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组织协调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着力提高监管水平,努力打造实力强、服务优、机制活、形象好的全新供销合作社,推动供销合作经济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三、社有资产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
1、摸清了家底。对所属直属企业和市郊基层社所有资产开展全面清查摸底,现场勘察、登记造册,建立电子档案,为加强社有资产有效监管,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夯实了监管工作基础。据统计,市供销社(不含寿县、凤台和毛集)现有房屋面积4.22万平方米,土地面积10.91万平方米。
2、建立了一套制度。出台了《淮南市供销社社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淮南市供销社社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统一制订了《淮南市供销社社有资产租赁合同》,明确规定所有出租协议签订年限及递增比例要求,并及时检查资产租赁和审核合同的执行情况,以及到期合同的续签工作,核实并督促租金及时收缴,促进了社有资产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使社有资产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搭起了一个“笼子”。加强社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建设,参照“乡财县管”模式,在各单位原收支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市社有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对所属23家企业留守处实行人员定编定岗定职定薪、资产统一管理、财务集中收支、核算分户运作、全程监督审计的模式,健全和完善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监管制度。坚持谁使用、谁负责、谁损失,谁承担的原则,定期检查资产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运营状态良好。
4、筑起了一道“防火墙”。规范社有资产产权转让和处置办法,盘活资产和租赁经营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事前进行评估、鉴定;事中处置程序规范,公开招租投标,公平竞价;事后的收益统一纳入社有资产账户进行监管。
5、化解了一些历史债务。市供销社主要依靠企业自身能力,以出售资产、租金收入和经营收益等妥善化解了部分企业历史遗留债务。所属农资、棉麻、回收等公司的农行债务2858.6万元,采取一次性以450万元现金打包处理,化解比例为15.74%。在市政府的支持帮助和调解下,以425万元化解处理了通商银行债务近1000万元。另外,还陆续解决了部分特困职工、大病职工、死亡职工、退休职工代垫养老金、医药费、股金、丧葬费等职工债务共计200余万元。每年筹集资金20多万元,开展上门慰问送温暖活动,让困难职工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