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打造服务“三农”生力军

发布日期:2017-07-13 09:09 【字号:   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盈余返还、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来实现成员互助目的的组织,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挖掘了农业增收潜力,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也存在着政策、经营、人才、组织等方面的一些问题。

一是合作社发展规模小,服务能力弱,主要表现为合作社覆盖面积小、经济实力不强、服务水平低、带动力不强且二次分配少。

二是合作社组织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差,主要表现为合作社建设过程中供销社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对龙头企业和农村能人的依赖性较高;合作社产权不清,责任不明;合作社民主决策管理,监督体制不健全;合作社成员联系疏散,归属感不强;合作制流于形式,农民获利少。

三是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差,政策支持少,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健全,产业支持政策缺乏,管理体制不健全。

领办、自办、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是市委、市政府的殷切希望,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供销社的职责所在。近年来,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相关文件相继出台,市供销社以综合改革为契机,坚持为农服务宗旨,认真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立足农村,服务“三农”,创新发展方式,多措并举,出实招、下功夫,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其中,曹庵利农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获国家九部委联合授予的“2016年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称号,成为我省获此称号的7家供销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一。

一、重创新抓覆盖,增添了发展活力

坚持以龙头企业和基层供销社为依托,以当地优势农产品为主线,通过“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原则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有合法的市场地位,有明晰的财产、权利关系,有民主的组织管理体制,有健全的经营服务体系,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市供销社采用新办、联办、合办、纳入等方式,坚持开放办社,引进社会资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进度加快,活力增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有专业合作社189个,服务覆盖范围达60%行政村,点多面广。新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基本都能达到50万元以上,合作社发展规模扩大,为农服务能力增强,提升了供销社发展的能力,增添了供销社基层发展的活力。

二、重政策抓环境,凝聚了发展合力

优化政策环境是做好供销社发展的外部推动力。从2014年开始,市供销社积极争取省供销社“新网工程”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每领办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4000元,每自办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资金6000元。中发〔201511号、皖发〔201525号文件,尤其是《中共淮南市委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淮发〔201619号)文件的出台,为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优化了发展环境。2017年我市一号文件对为农任务细化分解,其中就提到了市供销社要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既体现了供销社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也凸显了政府对供销社的重视。

三、重宗旨抓培训,提升了发展能力

淮南市供销社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三会一课”制度为载体,详细学习各级供销社综合改革文件,牢固树立与“三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为农服务宗旨,并邀请专家开展培训班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进行合作社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新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按照现代化制度,参与市场化运作,经营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经营范围也在传统种养殖及加工业务上进行了拓展,新增了电子商务、信息支持、农事服务、农业观光等新兴业务。同时,对新建的农民合作社,一律悬挂供销社统一标识,在全市城乡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重公益抓合作,丰富了发展形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民建、民管、民受益”,合作社发展的好,不但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还能体现较好的社会效益。市利农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加强与农民、经纪人联系,购置3台打捆机、3辆拖拉机,在秸秆回收利用方面大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凤台县泰辉香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泰华米业大米加工厂,流转土地2000亩,采用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模式,并与中储粮合作,年生产和储备粮食2万吨,年产值近3亿元,并按每吨30元的价格对入社成员返还让利,让农民获得看得见的合作收益。寿县龙兴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发起成立,常年雇佣留守妇女9人、临时性雇佣留守妇女30人,其产供销全部由妇女完成,合作社生产的绿壳秋葵鸡蛋,市场售价达到4元一枚,经济效益明显。寿县堰口供销社苏果合作社通过融合发展,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常年聘用贫困人员17人;积极开展志愿者活动,2016年向敬老院老人送温暖活动34人次,高温季节向环卫工人送清凉活动60人次,并在超市内设立环卫工人驿站,免费为环卫工人提供茶水、免费休息等;同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结对帮扶6个贫困户;农忙期间组织超市员工免费护送留守儿童、开展免费代收代发包裹邮件等。这些合作社和服务社以公益和服务为主要宗旨,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即赢得了金杯,也赢得了口碑。

五、重链条抓产业,完善了发展链条

当前,开放经济、共享经济、链条经济方兴未艾,单打独斗的经营思想已经落伍,依靠政策扶持的思路注定要被淘汰。如何将“市场—公司—合作社—农户”这个产业链条打通理顺是关键,如何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是关键。市供销社重点指导合作社在如何打通“完整产业链、服务一条线”上下工夫。例如金谷园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产业链后端,一是形成由合作社为社员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兽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险,由社员分散养殖的“五统一,一分散”的特种水禽养殖加工模式。二是为社员提供协调贷款服务,针对社员资金不足,合作社联合普惠金融公司及时为有资金需求的社员发放贷款。三是合作社依托庄稼医院聘请高级畜牧师及资深专家,为农户开展技术咨询培训。为此,合作社专门成立了防疫小组,配备了防疫专用车1辆,进行统一防疫。在产业链前端,合作社将生产的大雁、野鸭、鸭蛋、神仙豆等产品信息及时提供给安徽乡妹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公司将产品统一标识,利用专卖门店、商场超市、电商服务中心、互联网等途径销往全国各地。这样就形成了“市场—电商公司—金融服务—合作社加工—农户养殖”的供销社企业服务一条线。农户与市场之间,全程化由供销社企业提供服务,服务农民效益明显。

六、重项目抓指导,打造了发展品牌

市供销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采取“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办法,从规范章程、依法登记、业务拓展、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社务公开等方面,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引导,创办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产权清晰、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供销社组织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已累计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3个,如淮南市旭杨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孵化场扩建项目、凤台县泰辉香稻专业合作社4万吨碾米技改项目、淮南市曹庵利农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1000亩富硒种植基地新建项目。三个项目共申请到财政资金273万元。同时,推荐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全国总社、省社评比表彰,已有市旭杨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凤台县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曹庵利农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