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卖难买贵”淮南供销打造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体系新样本

发布日期:2025-07-22 15:33 作者:郭杰 来源: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 【字号:   阅读:

淮河两岸,一场由供销系统引领的农产品流通变革正悄然重塑城乡消费格局。淮南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淮南市供销社”)以“服务三农”为根基,通过电商赋能、实体网络升级、资产盘活与区域协同“四轮驱动”,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产地餐桌直通”的现代化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不仅破解了农民“卖难”、市民“买贵”的困局,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供销引擎”。

一、电商赋能,数字供应链激活农产品上行新通道

线上平台打通扶贫产品销路。安徽亿家通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组织优势,整合本地麻黄鸡、豆制品、麻油、米醋等50余种特色农副产品,入驻全国“832扶贫平台”“徽采云·乡村振兴馆”等线上渠道。同时,在线下同步建设“供销优选乡村振兴馆”,实现“线上线下双轨并行、互为补充”的联动销售模式。

布局核心消费场景。在龙湖公园南门、春申里商业街、大通民国小镇、滁新高速山南入口易捷便利店等城市人流密集区设立供销农产品专店及展柜,并积极谋划在爱琴海城市商业综合体开设农特优产品示范店,打造高端消费展示窗口。按照淮南市《名特优产品专卖店(区)网点布局实施方案》相关要求,通过“条块点面结合、商农文旅联动、线上线下同步”等形式,到2027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名特优产品专卖店30家。

拓展长三角高端市场。今年上半年,通过线上线下全渠道助销农产品超400万元。其中,寿县大米、凤台糯米等优质产品直供上海宝龙实业集团,长三角区域订单量同比增长40%,为“淮品出淮”开辟稳定通道。

二、实体筑基,三级网络织密城乡流通“最后一公里”

“淮尚鲜生”连锁超市稳价保民生。市供销社通过入股淮南客为尊超市管理有限公司,运营10家生鲜连锁门店,覆盖城区核心社区。2024年,创新推出“供销优选折扣仓”,通过产地直采、厂家直供模式,大幅削减中间流通环节,实现蔬菜价格低于市场均价20%,日均吸引客流超3000人次,成为市民“菜篮子”实惠之选。

配送中心破解老城区“买菜难”。针对老城区骑路市场取缔后的民生痛点,市供销社投入近200万元,将老北头淮上渡口附近的市农资公司大院改造为现代化农产品配送中心。翻修后的仓库配备专业冷链仓储设施,日配送量达50吨,并在一楼开设淮尚鲜生直营门店,供应粮油肉蛋等生活刚需品。家住附近的李女士感慨:“以前买菜要骑车二十分钟,现在出门就能买到新鲜菜,价格还实惠!”

三、资产盘活:闲置资源变身多功能流通枢纽

“留守资产”焕发新生机。市农资公司大院曾是依赖租金维持的典型留守资产。市供销社打破传统运营思维,将其升级为集办公、仓储、零售于一体的综合流通基地。四层办公楼引入相关社有企业入驻;仓储区改造为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承担区域集散功能;沿街店面开设淮尚鲜生社区超市,服务周边居民,实现“社有资产增值、市民购物便利、城市面貌提升”三赢。升级改造回收公司闲置的田东仓库,建成农副产品集配中心,交由市供销集团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开展果蔬深加工、农产品冷藏冷冻储存、农产品加工、批发及配送等业务

乡镇综合体激活县域流通神经末梢。在潘集区芦集镇,占地10亩的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即将竣工投用。该项目整合农贸交易市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快递物流集散中心等功能模块,显著提升基层供销社服务能力。类似项目在寿县、凤台县同步推进,逐步构建“县有枢纽、镇有中心、村有终端”的三级县域流通服务网络。

四、区域协同,长三角一体化打通高端市场壁垒

“淮品出淮”驶入长三角快车道。2023年,市供销社与上海合德食品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多趟“淮南农产品直通车”开进上海市场。市供销集团牛肉汤有限公司依托淮南牛肉汤产业政策,创新研发“汤肉合一、原骨熬制、常温锁鲜”的“淮乡牛”系列产品,通过中央厨房标准化生产,已在上海开设12家高端商超门店,计划今年底扩充至50家。

展会经济助推品牌升级。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山东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上,淮南牛肉汤凭借独特风味与标准化工艺,总计签下800万元采购订单,被誉为“行走的城市名片”。

五、创新模式,折扣仓与应急机制彰显供销担当

城市折扣仓引爆消费新热点。位于田家庵区的“供销优选城市折扣仓”,凭借“厂家直发、一件批发”的创新模式迅速走红。近千平方米仓储式卖场汇集全国名优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并设立市供销集团自有品牌“淮星农”“淮岸臻品”本地农产品专区,日销售额稳定在3万元以上。

应急保供凸显“国家队”使命。在疫情、汛情等关键时刻,供销体系始终冲锋在前。2022年淮南市疫情防控静态管理期间,淮尚鲜生超市积极承担主城区保供职责,采购本地蔬菜肉蛋2000余吨,以平价供应市民,销售额逾2000万元。2024年夏季汛期,依托寿县供销社10万亩规模化育秧基地,紧急向黄山市洪涝灾区无偿调运可栽插5200亩的水稻秧苗,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省级媒体“点赞”。全市28个为农服务中心(站)、129个农资经营网点、数百家基层组织密布的服务网络,支撑起“平时服务、急时保供”的硬核能力。

淮南市供销社的实践深刻诠释了新时代供销系统的转型路径——以流通现代化激活乡村产业,以服务网络化普惠城乡民生。正如市供销社党组书记顾云光所言:“供销社的根在田野,魂在服务。只有让农产品高效流通,才能让农民笑、市民安、乡村兴!”这条破局“卖难买贵”的创新之路,正为淮南乡村振兴注入不竭的“供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