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日报》2018年12月17日专版:与农共舞写春秋 砥砺前行创未来

发布日期:2018-12-17 14:54 作者:周玲 来源:淮南日报 【字号:   阅读:

40年,风雨兼程,一路如歌; 40年,沧桑巨变,春华秋实。

40年来,淮南市供销合作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统购统销到商品自由交易,从单一经营到社会化综合服务,从“三尺柜台”到“网上供销”,从“扁担背篓”到“遍布城乡”,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破浪前行,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方向全速前进。


淮南市供销合作社有着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40年来,淮南市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省供销社的正确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扎根农村,艰苦奋斗,为促进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农村经济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不仅成为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组织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为连接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回顾40年的不平凡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计划经济阶段(1978-1981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供销合作社进入积极探索、锐意改革的时期,肩负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使命。县及县以下供销合作社逐步恢复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并广泛吸收社员股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再单纯实行计划经济,逐步加大市场调节力度。市供销社一方面接受政府委托收购农副产品,一方面组织工业品和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在支援工农业生产、扩大购销业务、开展城乡物资流通的工作中,供销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连接城乡、联系工农、沟通政府与农民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体制调整阶段(1982-1991年)。以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供销社要进行体制改革为标志,全市供销社系统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积极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客观要求,以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改革目标,以向集体所有制转变为重点,进行了恢复“三性”、“五突破”、“六发展”几个阶段性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83年开始,市供销社恢复了集体所有制性质,退出政府序列。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供销合作社经营服务设施营业面积达5.7万平米,仓库面积达7.1万平米。1989年,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全市供销合作社农资商品销售总额达到8294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第三,转型探索阶段(1992-1999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经济转型步伐大大加快。全市供销社通过精简机构,推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在经济体制、经营机制及为农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艰辛探索。中发〔1995〕5号、皖发〔1996〕6号文件下发后,全系统狠抓扭亏增盈,推动了联合社、基层社、社有企业的改革。199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市供销合作社直属企业全面实行产权制度改革,由于企业改制整体推进速度过快,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未能跟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一阶段,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本质理解不深,对化肥、棉花等重要商品放开的形势估计不足,供销合作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经营不断萎缩,亏损逐年增加,包袱日趋沉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举步维艰。

第四,改革攻坚阶段(2000-2005年)。以落实国发〔1999〕5号和省政府〔1999〕44号文件精神为标志,全市供销社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实施“四项改造”(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以实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和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经营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企业改革取得突破。2000年,市供销社系统盈亏相抵后实现整体扭亏,被省供销社授予“扭亏增盈先进单位”称号。2000年起,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大力精简机构,减员消肿,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再向所办企业收取管理费。2005年,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淮发〔2004〕26号文件,全面置换职工身份和企业产权,市供销社直属单位组建了21个留守处,910名职工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1788名职工进入“协保”。对社有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改造,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和服务平台,重新组建了市三农物资供销有限公司、祥和瑞烟花爆竹销售有限公司、瑞丰源棉麻有限公司等新型企业,并相继建立了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行业协会、烟花爆竹行业协会、棉花行业协会、潘集区养鹅协会、八公山果品行业协会等各类专业行业协会。

第五,转型复兴阶段(2006年-至今)。以贯彻落实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政府82号文件、市政府98号文件精神为标志,全市供销社紧紧抓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自觉服务于淮南转型发展大局。特别是在市供销社新一届党委的带领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2015〕11号、省委〔2015〕25号、市委〔2016〕19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供销社深化改革,凝心聚力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始终不懈促稳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使供销社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呈现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荣获2014、2017年“全市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称号,今年元月荣获人社部、全国总社联合授予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因地制宜,健全网络,在“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简称“新网工程”)建设上初见成效。全力构筑农资、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网络体系。截止2017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已建配送中心13个,连锁经营网点510个,“新网工程”覆盖全市70%以上行政村。

——强化基层,完善体系,在“三社一会”(基层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及行业协会)建设上初见成效。截至2017年底,分类改造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11个,其中5个社获得省社“基层社标杆社”称号。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个,其中4个社获得全国总社“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13个社获得省社“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已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922个,其中31个社获得省社“五星级综合服务社”称号。 

——坚持宗旨,发挥作用,在强化为农服务功能上初见成效。一方面,通过资产置换、招商引资、网点改造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超市、便民店、专营店等新型业态,改造传统经营网点。另一方面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传统网络为基础,以产权为纽带,开放办社,充分发挥供销社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地位和作用。截至2017年底,已在凤台县、毛集实验区、田家庵区等地建设电商金融服务中心43个。

——健全机制,强化管理,在社有资产运营质量和效益上初见成效。一是开展社有资产清查,摸清企业家底,并建章立制,健全社有资产监管和财务监管体系。二是加强社有资产监管,通过“乡财县管”模式健全和完善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资产监管制度。三是盘活存量资产,扩大社会影响。利用市供销社综合办公楼拆迁还原资产,创建市供销社青年创业产业园,已入驻新媒体、互联网+等新型创业公司近30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开放办社,招商引资,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上初建成效。一是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市供销社引进社会资本控股成立安徽乡妹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的“农家妹”电子商务平台的投入运营,获得“2016-2017年度安徽省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称号。二是促进社有企业转型发展。市物资回收集团公司推进公共机构废品回收利用工作,做大做强“淮南物回”品牌。加快推进报废汽车拆解市场退城进园工作,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初见成效。自2004年起连续10年,市委一号文件都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支持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中发挥重要作用。市供销社积极争取中央“新网工程”项目6个,总社农发项目4个,省级“新网工程”项目10个,累计争取省及省以上财政资金1149万元。


回顾历史,淮南市供销合作社走过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也经历了市场经济初期的改革阵痛。如今,历史包袱正在化解、组织体系正在健全,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正在回归合作经济组织的本质属性,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城乡统筹、助农增产增收、体制日臻完善的复兴之路。

新时代,新征程,再出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销社姓农、为农、务农,长期深耕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全市供销系统将继续坚守为农服务的初心,以密切与农民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改革,书写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新的时代篇章!